秦始皇來不及統一的 點線面 度量單位 - 從活版印刷、桌面出版、到行動裝置、顯示系統

Measurement (圖說:動手量看看,手摸到的動手摸,手摸不到的動手換算。圖片來源:Photo by Jeremy Bezanger on Unsplash。)

開發網頁或是手機、行動裝置應用程式時,會使用到各種長度單位、密度單位,例如:pixel, point, pt, dp, ppi, dpi, 等等。當軟體團隊跨足到硬體領域,面對面板、電子紙等顯示器裝置,也將真實面對,這些伸手可以摸得到的,物理度量衡量測單位。正所謂「像素點滴批,傻傻分不清」(pixel, pt, dp)…

因為有些量測單位使用於軟體領域、另一些量測單位使用於硬體、物理性場域,為了釐清、確認每個環節參數的數值與量測單位能夠正確對應,我們運用了幾個自己推導的「土炮工作法」工作模式,來做拆解,過程當中也回頭找尋當年人類從發明印刷術等歷史,從歷史中觀察或推敲這些度量衡單位之間演進的脈絡,並將結果以這篇拆解練習筆記作備忘(差不多就是每次要用的時候就會忘記,所以要寫筆記 XDD)。與大家分享、一起看看有沒有理解錯誤的地方,歡迎留言跟我們說 😃

Whiteboard

(圖說:與 PAFERS PTI (Product & Technology Integration) 部門同事們,在大白板上嘔吐列舉出所有讓大家混擾很久的各種關於資訊顯示會用到的度量衡單位。圖片來源:Ernest。)

Read More

Wirex X-tras 訂閱與 Cryptoback™ WXT 回饋拆解

WireX with Sushi

(圖說:帶著 Wirex 旅行卡在台北的第一刷,吃日本迴轉壽司 - 藏壽司 くら寿司 KURA SUSHI。圖片來源:Ernest Chiang 自己愛吃。)

TL;DR

  • 非常可惜有每月回饋上限,且數值設定得很低,使得 Wirex Card 無法成為加密貨幣神卡。
  • 認真想玩的話,每月可獲得 93~467 TWD* 正收益
  • 仍可以作為本土交易轉海外交易的橋樑。
  • 如果綁定 LINE Pay、CRO 等支付方式,且消費模式可達成 刷 4 筆超過 6,192 TWD* 交易,可考慮 X-tras PREMIUM 訂閱等級。
    • 比例可自行調整,例如 刷 40 筆超過 619.2 TWD* 交易、刷 20 筆超過 1238.4 TWD* 交易。
    • 因為 LINE Pay、CRO 等支付方式屬於 online 類別:如果是 STANDARD 等級,Cryptoback™ (online) 為 0%。如果是 PREMIUM/ELITE 訂閱等級,Cryptoback™ (online) 分別為 1% 和 2%。

Read More

脈絡拆解: AWS re:Invent 2021 Adam Selipsky Keynote

起因

相比於去年 AWS re:Invent 2020 採取全線上舉行,今年 AWS re:Invent 2021 恢復實體在 Las Vegas 搭配線上 Virtual 會場的形式舉行。雖然有獲得 AWS Hero program 的邀請可以前往現場,但是年底的諸多事務實在難以脫身,最後還是選擇線上參與,少了現場與人互動的真實,但整個心還是在 re:Invent 各場主題演講 (keynote) 以及議程當中。

接續去年 AWS re:Invent 2020 Andy Jassy Keynote 的脈絡拆解,似乎頗受大家好評,今年就特地留了時間也來整理新上任的 AWS CEO Adam Selipsky 第一場 AWS re:Invent 2021 Adam Selipsky Keynote。本篇脈絡拆解筆記的最後,嘗試與去年的 Andy Jassy Keynote 做些比較(沒有比較、沒有傷害、咦?! :p 對內容沒有興趣,想直接看比較分析的,也可以直接跳到文末閱讀。

延續去年 Andy Jassy 提到「Still early days for cloud」,幾個小時的誤差在整個雲端世界是可以接受的 (在幣圈不行(被打 XDD) 。於是壓一杯咖啡、泡壺熱茶,來看台灣時區早上 8:30AM 的重播,是很清醒、很舒服的。

全文我試著抓出演講架構,然後放一些觀察與推論,接著各段落放一些流水筆記,方便未來搜尋使用。文末整理有延伸閱讀,可以豐富大家對於演講內容的背景情境或資訊。

新服務或新屬性,在本文中使用 [NEW 🚀] 方式標記,方便各位按下 Command/Ctrl+F 內頁搜尋。

本文刻意將大部分產品連結都先拿掉,讓大家能夠專注地閱讀(這年頭我們都少了些專注,是吧?)。若有需要產品連結,可以參閱我平常整理的 AWS 產品清單一覽表

也歡迎大家給我一些回饋或指正。那我們就開始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