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水文調查儲存區。每個管子都包含一份登錄的水文調查資料。圖片來源:Photo by NOAA on Unsplash。)
✳️ tl;dr
- 美國政府 2025-07 發布 America's AI Action Plan,目標重塑美國 AI 全球主導地位
- 三大戰略支柱:加速 AI 創新、建設 AI 基礎設施、領導國際 AI 外交與安全
- 撤銷前任政府 AI 執行命令 14110,移除「繁文縟節和過度監管」
- 強調 保護言論自由 和美國價值觀,確保 AI 系統客觀追求真理
- 鼓勵 開源和開放權重 AI 模型 發展,促進創新與商業採用
- 建立簡化的資料中心、半導體製造和能源基礎設施許可程序,實現「Build, Baby, Build」願景
- 透過 CHIPS 計劃辦公室 重振美國半導體製造業
- 建設軍用高安全性資料中心,抵禦國家級攻擊威脅
- 向夥伴出口美國 AI 技術的完整技術堆疊
- 建立監管沙盒和 AI 卓越中心,讓研究機構、新創和企業能快速部署測試 AI 工具
- 建立 AI 勞動力研究中心,持續評估 AI 對勞動市場的影響並提供政策建議
- 投資自動化雲端實驗室,涵蓋工程、材料科學、化學、生物學等多個科學領域
- 附上全文 美國人工智慧行動計畫(中文翻譯好讀版)1
✳️ 知識圖譜
(更多關於知識圖譜…)
✳️ 對台灣的潛在影響:機會與挑戰並存
哪次不是機會與挑戰並存,對吧?若有餘裕或負擔得起挑戰,不妨嘗試機會。
半導體產業機會:CHIPS 計劃和美國製造業回流政策,可能為台積電等台灣廠商帶來更多美國設廠和技術合作機會。但也可能意味著更多地緣政治壓力。
AI 新創生態:美國政府的創新優先政策,理論上對全球 AI 新創都是好消息。雖然台灣的 AI 新創公司可能更容易進入美國市場,接觸美國的技術資源,但是技術不是全部,現有台灣公司或產品進入另一個海外市場所需要的挑戰(們)依然存在,但是有了新的浪可以嘗試衝浪。
人才流動:放寬監管可能意味著更多技術人才交流機會。台灣的 AI 人才可能有機會參與美國的 AI 專案,會說有機會,是因為這些流動是全球性的,門票並不是只發給台灣,千萬小心不要過度自嗨。
供應鏈重組:美國要求盟友使用「可信賴」的 AI 技術堆疊,台灣廠商需要思考如何在地緣政治之間保持平衡,目前觀察到除了高科技產業得以前進美國之外,其他例如製造業等產業的隱形冠軍們也都在默默前行。大家除了看報紙,也要記得觀察訂單走向。
✳️ Bottomline
- 台灣既是受益者也是挑戰者。機會在於深度參與美國 AI 生態系的建設,挑戰在於如何在不同地緣政治陣營之間維持技術中立性。
- 也許大家也可以試試看用自己的方式拆解看看這些政策對你所在產業的可能影響。政策分析最有價值的部分不是結論,而是思考的過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嘗試看看。
✳️ 延伸閱讀
The White House: America’s AI Action Plan ↩︎
Fact Sheet: President Donald J. Trump Prevents Woke AI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 The White House ↩︎
US Export Controls on AI and Semiconductors -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aw & Economics ↩︎
How US Export Controls Have (and Haven’t) Curbed Chinese AI | AI Frontiers ↩︎
AI,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Global Technology Race: How US Export Controls Define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 Hudson Institute ↩︎
Understanding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ffusion Framework: Can Export Controls Create a U.S.-Led Glob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cosystem? | R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