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準備開箱 Remarkable Paper Pro。圖片來源:Ernest。)
✳️ tl;dr
- 在 Ernest PKM 1 有提到我仍保有紙本筆記,以及搭配使用數位手寫筆記。
- 去年添置了一疊紙 reMarkable Paper Pro 也是以手寫為基礎。
- 總有個感覺是,在成堆混雜的資訊中,一但某個時刻我想要靜一靜釐清當下的複雜認知,
- 通常會抱著某個手寫工具,戴上降噪耳機,靜坐幾分鐘,然後開始動筆嘔吐輸出、分類、比較,
- 總能理出個頭緒。就算沒長出脈絡,也長出了個枝枒。
- 但感覺總歸是感覺,總想要找個歸因(哎,算一種壞習慣嗎,總之是種習慣動作,在台積的 root cause 習慣養成太扎實了
- 找著找著,找到了 Dr. Audrey van der Meer 2 長期關注這個領域,
- 以下是她 2024-01 發表的一篇研究結果。 34
- 研究記錄了 36 名大學生使用數位筆手寫和鍵盤打字時的腦電活動。
- 手寫時大腦連接模式比打字時更為複雜精細。
- 手寫產生廣泛的 theta/alpha 頻率連接性模式,這些模式對記憶形成和學習至關重要。
- 神經過程不是局部和靜態的,大腦以高度動態的功能方式組織。
- 高密度 EEG 研究皮質振盪被視為當代系統神經科學不可或缺的部分。
- 特定頻率的複雜交互被認為反映了不同的認知過程。
- 神經元發射的時間組織對於在海馬體形成長期記憶至關重要。
- 事件相關同步化 (ERS) 和事件相關去同步化 (ERD) 可在 EEG 記錄中觀察到。
- 手寫涉及更複雜的手部動作,可能比打字更有利於學習。
- 40 名二十歲出頭的大學生參與研究,最終 36 名學生的數據品質良好可用於分析。
- 為避免兩個大腦半球間的交叉效應,僅納入右手使用者參與研究。
- 使用 E-prime 2.0 軟體在 Microsoft Surface Studio 上個別顯示 15 個不同的 Pictionary 單字。
- 參與者使用數位筆在觸控螢幕上以草寫體手寫,或使用鍵盤打字輸入呈現的單字。
- 實驗共 30 次試驗,每個單字以隨機順序出現在兩種不同條件下。
- 每次試驗給予參與者 25 秒時間重複手寫或打字單字,但 EEG 僅記錄前 5 秒。
- 為防止視線移動造成的偽影,打字時輸入的單字不會顯示在螢幕上。
- 使用含 256 個均勻分布電極的 Geodesic Sensor Net 記錄 EEG 活動,採樣率 500 Hz。
- 使用 BESA 軟體分析 EEG 數據,運用球面樣條插值處理移動偽影。
- 手寫接受的平均試驗數為 14.1 次(標準差 1.1),打字為 13.3 次(標準差 1.3)。
- 應用相干性 (Coherence)(連貫性) 測量,產生對稱連接矩陣顯示成對聚類。
- 手寫與打字在連接性上存在顯著差異,主要在 theta (3.5-7.5 Hz) 和 alpha (8-12.5 Hz) 頻段。
- 手寫時在頂葉和中央腦區出現廣泛的 theta/alpha 連接相干性模式。
- 連接矩陣顯示頂葉右側、頂葉中線、頂葉左側與中央右側、中央左側之間有廣泛連接。
- 頂葉和中央腦區與注意力機制、視覺感知的認知過程以及語言處理相關,並與感覺運動皮質有強連結。
- 手寫條件下發現 32 個顯著聚類差異,代表 16 個顯著連接。
- 網路測量顯示手寫時樞紐 (hubs) 有較高程度的網路參與(≥4 個連接)。
- 手寫相較於打字顯示更廣泛的 theta/alpha 連接模式,表明更強的連接性。
- 手寫時增強的腦部連接性僅出現在手寫而非按鍵時,證明手寫促進學習。
- Theta/alpha 連接模式可能表示手寫和打字涉及不同的神經網路。
- Alpha 頻段連接性與長期記憶表現相關,theta 連接性與工作記憶和理解新資訊能力相關。
- 低頻率特別適合促進大腦長距離溝通,theta 振盪可能控制 gamma 振盪的發生。
- Theta 同步性支持記憶形成期間的資訊整合,低頻同步對認知至關重要。
- 手寫需要對手指的精細運動控制,迫使學生關注自己在做什麼。 👉 認知
- 打字需要機械性重複動作,用速度換取覺察力。 👉 效率
- 手寫動作產生的視覺、運動指令和本體感覺回饋的時空模式在打字中缺失。
- 教育環境中用打字取代手寫可能對學習過程產生負面影響。
✳️ 知識圖譜
(更多關於知識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