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las Luhmann 的原始 Zettelkasten:兩個卡片盒、固定編號、溝通夥伴

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系統 (Ernest Chiang 手繪,你可能也會想延伸閱讀他整理的 Ernest PKM。)

1️⃣ 前言:一個社會學家與他的思考機器

Niklas Luhmann(1927–1998)是德國社會學家,以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聞名。在他的學術生涯中,完成了令人驚嘆的產出:70 本書和超過 400 篇學術文章。

但更驚人的是,他將這一切歸功於一個看似簡單的工具:Zettelkasten(卡片盒,Slip-Box)。

  •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筆記系統。
    • Luhmann 從 1950 年代開始建立這個系統,最終累積了超過 90,000 張索引卡片。
  • 他稱這個系統為「溝通夥伴」(communication partner)
    • 一個能與自己展開對話、促進思考、甚至「驚訝」自己的外部大腦。1
    • 這有沒有像是個一百年前的手動版本 AI Agent 或知識庫助理?!

在 1981 年發表的著名論文《與卡片盒溝通》(Kommunikation mit Zettelkästen)中,Luhmann 詳細描述了這個系統的運作方式。但有趣的是,許多現代對 Zettelkasten 方法的理解,其實混入了後世學者的詮釋和改編

這篇筆記要探討的,是 Luhmann 自己實際使用的原始方法。


「若不書寫,人便無法思考;
至少無法以精確的、可接續的方式思考。」

— Niklas Luhmann, Kommunikation mit Zettelkästen (1981)1


2️⃣ 兩個卡片盒系統

大多數人談到 Zettelkasten 時,會想到「一個裝滿卡片的盒子」。但 Luhmann 實際上維護著 兩個獨立的卡片盒系統,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結構。2

2.1 書目卡片盒(Bibliographic Slip-Box)

第一個卡片盒專門用來記錄文獻資訊。這個卡片盒的功能純粹是索引定位,不包含 Luhmann 他自己的想法或詮釋。就像 個人化/個人編輯 的圖書館目錄系統。(又想起了小時候的夢想,想在家裡弄一座小圖書館…

Luhmann 的卡片結構:

  • 正面:完整的書目資訊(作者、書名、出版年份等)
  • 背面:頁碼索引 =「第 x 頁有這個概念,第 y 頁有那個論述」

2.2 主要卡片盒(Main Slip-Box)

第二個卡片盒才是 Luhmann 思考的核心。這個卡片盒不是資料庫,而是思考工具。Luhmann 強調,這裡只放他自己思考過、消化過、重新表述過的概念。

這裡存放的是:

  • 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述的想法
  • 完全獨立可理解的筆記(不依賴原始文獻)
  • 可以與其他想法連結的思考單元
Ernest PKM 工作流程:
  • 我(可能有?)在 Heptabase 中實踐類似的雙卡片盒架構
    • 先在 Journal 暫存書目、陸續整理成獨立卡片(通常使用起床時的 morning routine 時段)
    • Heptabase Whiteboard 對卡片與卡片之間進行連結,連結時會產生新的想法(新的卡片)
    • 我自己做的比較不夠的地方是,當要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時,會有阻力(a.k.a 偷懶)
  • 書目管理:
    • 使用 Readwise 收集各種閱讀來源的 highlights
      • 從 Kindle、Safari Books 等來源匯入
      • 保留原始書目資訊和頁碼(盡量有記錄到來源名稱與作者)
    • 也會使用 Heptabase Web Clipper 整篇文章或 /pdf 丟進 Heptabase 在開始閱讀和劃線 highlights。
  • 主要筆記系統:在 Heptabase 中用自己的語言重寫想法
    • 目標是每張卡片都是獨立可理解的思考單元,但也是滿多是段落式堆積素材(倉庫番?!
    • 透過白板(Whiteboard)建立連結關係
      • 有人喜歡這種「視覺化」,但我偏好解釋成「連結化」。沒有經過仔細閱讀與推敲的「視覺化」容易流為形式。不想流為形式的做法就像挑戰蓋牌遊戲,能夠自己重新連結出、畫出整個白板。
    • 使用標籤 (tag) 和屬性輔助搜尋,但不依賴分類
  • 這個分離讓我可以:
    • 快速捕捉資訊(書目卡片盒),
    • 又能深度思考(主要卡片盒)。

2.3 兩個卡片盒的關係

這兩個系統之間幾乎沒有連結。它們的功能明確分離:

書目卡片盒主要卡片盒
記錄「來源」記錄「想法」
別人的話自己的話
索引工具思考工具
靜態參考動態演化

這個雙卡片盒結構,是 Luhmann 系統的關鍵特徵,但常被現代詮釋忽略或簡化。


2.4 Luhmann 生涯建立了兩個完整的 Zettelkasten 系統

實際上,Luhmann 在他的學術生涯中建立了 兩個完全獨立的 Zettelkasten 系統,而不是一個系統的持續擴充。年份與書目數量是個參考,沒有一手參考資料記載明確的時間點。3

第一個系統 Zettelkasten I

  • 時期:1950s - 1963 年
  • 研究領域:法律和行政學(公務員時期)
  • 規模:
    • 書目卡片盒:1,800 筆條目
    • 主要卡片盒:約 23,000 張卡片

第二個系統 Zettelkasten II

  • 時期:1963 年 - 1998 年(去世)
  • 研究領域:社會學(轉為學者後)
  • 規模:
    • 書目卡片盒:16,000 筆條目
    • 主要卡片盒:約 66,000 張卡片

為什麼建立兩個獨立系統?

1963 年,Luhmann 從公務員轉為社會學學者,研究領域從法律轉向社會學。推論可能因此他決定建立一個全新的 Zettelkasten,而非在原有系統上擴充。

可能的原因:

  • 新的研究領域需要不同的概念架構
  • 保持兩個系統的主題純淨性,避免概念混淆
  • Folgezettel 編號系統已經發展出特定脈絡,難以融入新領域
  • 讓每個系統都能保持自己的「思考演化路徑」

這也說明了 Zettelkasten 不只是「筆記工具」,而是與特定研究領域深度綁定的「思考夥伴」。


3️⃣ 工作流程:分離閱讀與反應

Luhmann 的筆記工作流程有一個獨特的特點:Luhmann 不在書上劃線,也不寫註解4

這聽起來很反直覺?但也可能是他的 Zettelkasten 精髓所在?!

3.1 步驟一:閱讀時記錄書目卡

當 Luhmann 閱讀一本書或文章時,他會:

  • 準備一張書目卡片
  • 正面寫下完整的書目資訊
  • 背面記錄頁碼索引:
    • 「第 23 頁討論社會系統的自我生成」
    • 「第 67 頁提出溝通的三元結構」
  • 將卡片放入書目卡片盒

重點:在這個階段,他不寫自己的想法,只記錄「在哪裡找到什麼」。


3.2 步驟二:每天重讀與思考

這是關鍵的一步。Luhmann 每天會:

  • 重新閱讀當天記錄的書目卡
  • 思考這些內容與自己思考脈絡的相關性 (relationship)
  • 問自己問題:
    • 這個想法對我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 它與我已有的哪些想法相關?
    • 我同意這個論述嗎?為什麼?

3.3 步驟三:用自己的語言重寫

如果一個想法值得保留,Luhmann 會:

  • 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述(不是摘錄或引用)
  • 寫成一張獨立的卡片,這張卡片必須:
    • 未來的自己能理解(不依賴原始脈絡)
    • 一張卡片只包含一個想法
    • 可以與其他卡片連結
  • 決定這張卡片在系統中的位置(稍後會詳細說明編號邏輯)
  • 建立與其他卡片的連結

Luhmann 稱這個過程為「分離閱讀和反應」(separating reading from reaction)4

閱讀時只記錄,思考時才反應


3.4 為什麼不在書上劃線?

Luhmann 的邏輯是:

在書上劃線,只是在「標記別人的想法」。
但重寫成卡片,是在「創造自己的想法」。

這個「重寫」的動作,就是思考本身。如果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個概念,就代表還沒有真正理解它

Ernest PKM 工作流程:
  • 從小已經習慣劃線
    • 但有嘗試先快速掃讀,快速掃讀的時候不劃線、不做其他動作(只喝水?
  • 掃讀之後的閱讀時:我會在電子書(或對應的工具)上畫線(Kindle, Safari Books),或在 Heptabase 中標記文章重點
    • 這些 highlights 自動同步到 Readwise,然後進到 Heptabase
    • 我目前還是會在這個閱讀階段做思考(這點和 Luhmann 的行為不相同)(我還沒確定是否要調整成先完成閱讀、再另外切一塊時間是再讀一次並作思考)(但的確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很容易需要在多個裝置或多個 Apps 之間切換)
  • 每日處理時段(通常是早晨或行程空檔):
    • 打開 Heptabase 的 Journal / Highlights 頁面
    • 瀏覽從 Readwise 匯入的所有 highlights
    • 重要步驟:問自己「這個想法與我正在思考的什麼相關?」
    • 只有能回答這個問題的 highlight,才會(才需要)重寫成 Heptabase 卡片
      • 用另一個方向來說(Working Backwards),我現在正在研究哪些題目,然後延伸做與題目相關的閱讀,所以會產生對應的 highlights
  • 重寫原則:
    • 用完整句子,不是片段摘錄(努力不要偷懶、不要只做複製貼上)
    • 有時候會搭配手寫,另外寫在 reMarkable Paper Pro 或 Field Notes
    • 必須未來的自己能理解(不依賴原始脈絡)
    • 一張卡片一個想法
    • 在卡片開頭或底部,註記原始來源(作為延伸閱讀)

這個流程讓我從「收集資訊」轉變為「創造想法」。大約(體感)只有 5-15% 的 highlights 會轉化為永久卡片,這個篩選過程本身屬於消化思考


4️⃣ 編號系統(Folgezettel)

Luhmann 的編號系統,是整個 Zettelkasten 滿值得研究的另一個部分。這個系統被稱為 Folgezettel(後續卡片)。5

4.1 基本編號邏輯

想像你開始一個新主題的第一張卡片,編號是:

1

如果你有另一個完全不相關的新主題,編號是:

2

但如果你想延續卡片 1 的想法,編號會是:

1a

如果你想繼續延續 1a 的想法,編號是:

1b

如果你想對 1a 進行評論、擴展或反思,編號是:

1a1

4.2 森林狀的分支結構

這個系統可以無限擴展,形成一個「森林狀」的結構:5

%%{init: {'theme':'default'}}%%
graph TB
    %% Main sequence nodes - Concept level in Orange
    N1[1: 起始主題]:::main
    N1a[1a: 延續想法]:::branch
    N1a1[1a1: 對 1a 的評論]:::subbranch
    N1a1a[1a1a: 進一步延伸]:::subbranch
    N1a1b[1a1b: 平行分支]:::subbranch
    N1a2[1a2: 回到 1a 繼續]:::subbranch
    N1b[1b: 繼續 1a]:::branch
    N1b1[1b1: 對 1b 的評論]:::subbranch
    N1c[1c: 繼續 1b]:::branch

    N2[2: 另一個主題]:::main
    N2a[2a: 延續想法]:::branch
    N2a1[2a1: 對 2a 的評論]:::subbranch
    N2b[2b: 繼續 2a]:::branch

    %% Connections showing the branching logic
    N1 --> N1a
    N1a --> N1a1
    N1a1 --> N1a1a
    N1a1 --> N1a1b
    N1a --> N1a2
    N1a --> N1b
    N1b --> N1b1
    N1b --> N1c

    N2 --> N2a
    N2a --> N2a1
    N2a --> N2b

    %% Styling
    classDef main fill:#FF8000,stroke:#CC6600,stroke-width:3px,color:#000
    classDef branch fill:#FFB366,stroke:#CC6600,stroke-width:2px,color:#000
    classDef subbranch fill:#0080FF,stroke:#0060CC,stroke-width:2px,color:#FFF
  • 你可以在任何位置插入新卡片
  • 你可以在任何層級建立平行分支
  • 編號本身就記錄了思考的演化路徑
  • 橘色節點:主要主題(1, 2)
  • 淺橘色節點:第一層分支(1a, 1b)
  • 藍色節點:更深層的分支(1a1, 1a1a)
Ernest PKM 工作流程:
  • 最一開始使用數位筆記軟體的時候,還會特地安排目錄名稱做編號(編碼)
    • 後來發現編號不太具有意義(除了固定排序順序,但改用有目的性的搜尋之後,資訊物件名稱的排序順序變得相對不重要,資訊物件與我當下關心主題之間的相關性與連結強度變得相對需要。)
    • 我自己的筆記系統,一路從純文字 markdown (.md) 檔案累積進 GitHub、到開始使用 Joplin、Obsidian、Logseq、Heptabase
    • 現在主要以 Heptabase 爲儲存集散地,
      • 前處理器有 Readwise、Todoist、ClickUp 等工具。
    • 進到 Heptabase 之後,等到每日早上、每月隨機反思複習整理時段,將卡片從 Journal、Highlights 整理進白板 (Whiteboard),建構想法、連結想法。
    • 因此 Heptabase Whiteboard 成了我的森林,也就沒那麼花心思編號編碼了。
    • 我會想這樣調整的一部分初衷是希望重複使用同一張卡片、出現在兩個以上的白板裡頭。但也許 Luhmann 的初衷是想要在腦海中重複整理思路與連結時,走過的路徑是一致的。
    • Heptabase 如果看到某一張卡片,可以從下方 Info 區域,查詢 Backlinks、以及出現在哪些 Whiteboards、以及 Tags。這些功能也可以取代編號編碼。其他筆記軟體也有類似的功能,有的完整且自動,有的需要手動。
  • 當我發現自己在糾結是否需要編號編碼時,我會嘗試去找 Luhmann 的初衷:形成連結、形成網狀結構、而非階層。
    • 所以推論編號編碼,是想要取其思路路徑,而不是主題分類。

4.3 與十進位大綱編號的差異

這不是傳統的階層式大綱(1.1, 1.2, 1.1.1)。

傳統大綱是預先設計的結構,而 Folgezettel 是有機生長的。5

你不需要事先知道 1a 和 1b 之間會有多少子想法,系統會隨著思考自然擴展


5️⃣ 固定位置排序(Feste Stellordnung):反對主題分類

Luhmann 在 1981 年的論文中明確指出:1

「對於卡片盒內部的編排,決定性的是:
反對依主題和子主題的系統化順序,
改用固定位置排序(feste Stellordnung)。」

5.1 什麼是固定位置排序?

  • Luhmann 拒絕傳統依「主題 → 子主題」的分類法將卡片歸檔。
  • 改為讓每張卡片獲得一個固定編號/位置,該編號一旦確定就不變,這個編號代表:
    • 這張卡片在系統中的固定位置
    • 這張卡片在思考演化中的位置
  • 當你插入新卡片時,不是重新排序現有卡片,而是使用擴展編號(如 1a, 1a1)。
    • 卡片的內容主題可「長出」新的延伸,而不必透過將卡片移動入某一固定主題分類中。

5.2 為什麼反對主題分類?

  • Luhmann 認為,預設的主題分類有幾個問題:
    • 限制了意外的連結
      • 當你把所有「社會系統」的卡片放在一起時,你就不太可能發現「社會系統」與「生物系統」的類比關係。
    • 一個想法往往屬於多個主題
      • 強制分類會讓你陷入「這張卡片該放哪裡?」的困境。
    • 主題是事後形成的,不是事先設定的
      • 透過連結和樞紐筆記(稍後會說明),主題會自然浮現。
  • 固定位置雖然不是以主題分類,但每張卡片可附多個引用/連結,形成「網狀結構」而非「階層樹」。在 Luhmann 系統中,重點與價值往往來自「卡片在整體網絡中的連結」而非其分類標籤。
  • Luhmann 將卡片系統視為「第二記憶體 (Zweitgedächtnis)」,其內部結構不能僅是「分類檔案櫃」,而必須具有動態連結與延伸能力。固定位置排序有助於這種動態性。

5.3 秩序與混亂的結合

Luhmann 提到一個重要概念:1

秩序與混亂的結合,是創造的泉源。

  • 秩序:每張卡片有固定編號,可以找到
  • 混亂:卡片不按主題排列,鼓勵驚喜
  • 這種「有組織的混亂」讓他能在閱讀卡片時,經常發現自己都忘記的連結和想法。

6️⃣ 連結:紙上超文本系統

編號系統只是物理排列。真正的魔法發生在連結上。

6.1 交叉引用

每張卡片都可以在文末寫上「參照」其他卡片的編號:

這個想法與社會系統的自我指涉特性相關。

→ 參見 21/3d2 關於自我指涉的討論
→ 參見 57/12a 關於觀察的盲點

這些連結構成了一個「紙上超文本系統」(analog hypertext)。1 雖然是實體卡片,但透過編號引用,可以讓 Luhmann 像點擊超連結一樣跳轉到相關想法。


6.2 樞紐筆記(Hub Notes)

根據 Johannes Schmidt(Bielefeld 大學 Luhmann Archive 的研究者)的發現,Luhmann 會建立特殊的「樞紐筆記」。6

樞紐筆記的功能:

  • 包含指向核心筆記的廣泛連結清單
  • 像主題間的「高速公路」,連結不同領域的筆記
  • 幫助在 90,000 張卡片中導航

範例(假想):

卡片 21/1:社會系統理論——主要概念

→ 21/3d2 自我指涉
→ 21/5a 系統與環境
→ 34/2b1 溝通的三元結構
→ 57/12a 觀察與盲點
→ 89/4c 演化與選擇
Ernest PKM 工作流程:
  • 在我的筆記系統中,比較接近 Hub Notes 概念的筆記單元是 Portal Notes(入口筆記)。
    • 後來改用 Heptabase 之後,有一些白板 (Whiteboard) 取代了這個入口筆記角色。
    • Heptabase 如果看到某一張卡片,可以從下方 Info 區域,查詢 Backlinks、以及出現在哪些 Whiteboards、以及 Tags。

6.3 結構筆記(Structure Notes)

Schmidt 也發現,當 Luhmann 開始一個主要思考線時,他會建立類似「文章大綱」或「書籍目錄」的筆記。6

這些筆記提供了該思考線的元結構(meta-structure),幫助他:

  • 看到整體的理論架構
  • 找到缺失的環節
  • 規劃未來的寫作

6.4 連結勝於分類

對 Luhmann 來說:

「連結」比「分類」更能產生創造性。
  • 分類是靜態的,連結是動態的。
  • 同一張卡片可以被無數其他卡片以不同的方式連結,每次連結都可能產生新的意義。

6.5 Zettelkasten 與電腦演算法的類比

這是一個現代回溯性的思考實驗(thought experiment):

  • Luhmann 在 1950-1998 年間建立 Zettelkasten,當時現代電腦科學尚未普及
  • 他的方法完全基於實體卡片和人工操作,沒有參考任何演算法理論
  • 但從今日計算機科學的角度回看,Zettelkasten 的運作機制與某些核心演算法有驚人的相似性
  • 這種類比不僅是有趣的觀察,更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這個系統如此有效

Zettelkasten 與 主要演算法 的多維度比較

面向Luhmann ZettelkastenMapReducePageRankGraph Traversal (DFS/BFS)Hash Index / Key-Value Store
核心任務建立知識網絡、促進思考連結、支持寫作大規模資料的分散式批次處理評估網頁(節點)的重要性與權威性系統性探索圖結構中的所有節點與路徑快速精確查詢特定資料
資料單位單張卡片(Note/Zettel)Key-Value Pair網頁節點 (Node)圖的節點 (Node/Vertex)Key-Value Pair
關聯機制Folgezettel 編號 + 交叉引用Shuffle & Sort by KeyHyperlink 結構Edge(邊)連接節點Hash Function 映射
資訊流動模式人工跟隨編號與引用連結Map → Shuffle → Reduce迭代傳遞 rank 分數DFS(深度優先)或 BFS(廣度優先)遍歷直接定位(無遍歷)
索引與位址系統Folgezettel 固定編號(如 21/3d2)由 key 決定資料分組URL 或節點 ID節點 ID + adjacency listHash code 映射到 bucket
分散式特性單一實體卡片盒(集中)分散在多台機器處理分散式計算(但結果集中)可在分散式系統執行可分散(consistent hashing)
擴展方式有機分支(1 → 1a → 1a1)增加 worker 節點水平擴展新增節點與連結新增節點與邊增加 bucket 容量或重新 hash
輸出結果著作、新想法、知識連結Aggregated results (reduce 輸出)每個網頁的 rank 分數訪問順序、路徑、連通性資訊對應 key 的 value
演算法性質人工非同步、隨機探索批次處理、平行化迭代收斂、全域性評估系統性遍歷、保證完整性O(1) 平均查詢時間
與 Zettelkasten 的相似度⭐⭐ (概念上的平行處理)⭐⭐⭐⭐ (Hub Notes 的重要性)⭐⭐⭐⭐⭐ (Folgezettel 的探索模式)⭐⭐⭐⭐ (固定編號的直接查詢)

技術面向的深入觀察

從現代演算法角度來看 Zettelkasten 的核心機制:

  • PageRank 與 Hub Notes
    • Luhmann 的樞紐筆記(Hub Notes)實際上實現了類似 PageRank 的概念。
    • 透過連結數量與品質來識別重要的知識節點。
    • 被大量引用的卡片自然成為知識網絡中的權威節點。
  • Graph Traversal 與 Folgezettel
    • Folgezettel 編號系統本質上是一種預定義的遍歷路徑
    • 當你跟隨 1 → 1a → 1a1 的序列時,就像執行深度優先搜尋(DFS);
    • 而交叉引用則提供了跳躍到其他分支的能力,類似圖遍歷中的 backtracking。
  • Hash Index 與固定位置
    • 固定位置排序(Feste Stellordnung)提供了類似 hash table 的 O(1) 查詢能力
    • 當你知道卡片編號(如 21/3d2),可以直接定位,無需遍歷整個系統。
    • 這是 Luhmann 反對主題分類的技術優勢。
  • MapReduce 的局限
    • 這個類比相對勉強。Zettelkasten 不是批次處理系統,而是即時的、人工驅動的思考工具。
    • 雖然可以說「閱讀→思考→寫卡片」有點像 Map,
    • 「整理連結→形成著作」有點像 Reduce,
    • 但這樣的類比過於表面,無法捕捉 Zettelkasten 的核心價值。

這些類比提醒我們:Luhmann 在沒有計算機科學訓練的情況下,透過實踐發現了許多後來被形式化為演算法的原則。有效的思考系統,往往遵循著相似的底層邏輯


7️⃣ 溝通夥伴:系統即對話

Luhmann 最常被引用的概念之一,就是將 Zettelkasten 視為「溝通夥伴」。1

7.1 不只是資料庫

Luhmann 說:

「索引卡盒能被視為溝通夥伴,
最初的理由在於學術工作中的技術與經濟問題。
但隨著系統成長,它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對話者。」

當有上萬張相互連結的卡片時,系統會開始為我們帶來驚喜:

  • 忘記自己曾經寫過的想法
  • 突然發現意想不到的連結
  • 自己思考的演化軌跡

7.2 持續擴展與重訪

Luhmann 每天都會:

  • 重讀部分卡片(不是所有,而是隨機或依主題)
  • 尋找新的連結
  • 添加新的交叉引用
  • 發現新的寫作主題

這個系統永不完結,永遠在演化。


7.3 從卡片到著作

Luhmann 所有的書和文章,都是從卡片網絡中「自然生長」出來的。2

Luhmann 的寫作流程是:

  1. 從樞紐筆記或結構筆記開始
  2. 跟隨連結,收集相關卡片
  3. 整理卡片的順序
  4. 填補缺失的論述
  5. 完成寫作

Luhmann 說:「我從不從零開始寫作。我只是從卡片盒中取出已經準備好的思考。」


8️⃣ 背後的設計哲學

讓我們整理一下 Luhmann Zettelkasten 的核心原則:

核心原則說明
思考即書寫寫筆記不是記錄,而是思考的過程。如果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就是還沒想清楚
連結勝分類主題分類會限制創造力,連結則讓知識活起來。一個想法可以屬於多個脈絡。
系統即對話卡片盒是一個與自己「對話」的外部心智。系統會驚訝你,挑戰你,啟發你。
漸進式擴張系統永不完結,隨時間演化。每張新卡片都是一個新的生長點。
固定與有機編號固定,但連結靈活。秩序與混亂並存,激發創造性驚喜。
閱讀與反應閱讀時記錄來源,思考時創造想法。兩個卡片盒,兩個階段。

8.1 系統理論的影響

Luhmann 是系統理論學者,他的 Zettelkasten 本身就是一個「系統」的實踐:

  • 自我參照(self-reference):卡片互相引用
  • 封閉性與開放性:系統有邊界(卡片盒)但持續接受新輸入(新卡片)
  • 演化:系統透過連結和重組不斷演化

8.2 思考的外部化

Luhmann 的深刻洞見是:

我們的大腦不擅長儲存,但擅長連結和創造。
把儲存交給卡片盒,把連結和創造留給大腦。

這就是為什麼他堅持「用自己的語言重寫」——重寫的過程就是在創造連結。


9️⃣ 關於現代詮釋的重要說明

在結束之前,我必須指出一個重要的事實:

  • Luhmann 本人從未使用「fleeting notes」「literature notes」「permanent notes」這樣的分類術語。
    • 這些是後世學者——特別是德國學者 Sönke Ahrens 在其 2017 年著作《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中,對 Luhmann 方法的系統化詮釋和擴展。7
    • Ahrens 的貢獻是將 Luhmann 的實踐抽象化、步驟化,讓更多人能學習和應用。但這也導致許多人誤以為這個三分法是 Luhmann 的原始做法。
    • 我之前在 COSCUP 2021 分享 PKM 也是誤將兩者混在一起。
  • Luhmann 的實際做法是:
    • 兩個卡片盒(書目 + 主要)
    • 閱讀時記錄書目卡
    • 思考後重寫成主要卡片盒的永久筆記
  • 關於現代詮釋(包括 Ahrens 的方法、數位化工具的應用等),我會在另一篇文章中詳細討論。

🔟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原始文獻

  • Luhmann, Niklas (1981). “Kommunikation mit Zettelkästen. Ein Erfahrungsbericht.” In: Öffentliche Meinung und sozialer Wandel / Public Opinion and Social Change, edited by Horst Baier et al. Opl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 英文翻譯:“Communicating with Slip Boxes” 可在 zettelkasten.de 閱讀。

學術研究

  • Schmidt, Johannes (2016). “Niklas Luhmann’s Card Index: Thinking Tool, Communication Partner, Publication Machine.” In: Forgetting Machines. Knowledge Management 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pp. 289-311. Leiden: Brill.
  • Schmidt, Johannes 的研究發現,詳見 “The Money Is in the Hubs: Johannes Schmidt on Luhmann’s 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de

數位檔案

現代詮釋

  • 關於 Luhmann 的兩個卡片盒系統和工作流程,參見多個來源的整理,包括 Sönke Ahrens 的描述(雖然加入了自己的詮釋)。詳見 “Luhmann’s two slip boxes” 討論於 各種 Zettelkasten 社群文章
  • “From Fleeting Notes to Project Notes – Concepts of Sönke Ahrens Explained,” zettelkasten.de
  • 關於 Folgezettel 編號系統的詳細說明,參見 “Mastering Luhmann’s Zettelkasten: The Art of Note Branching” 以及 zettelkasten.de 的多篇解析文章。

後記

Zettelkasten 不只是筆記系統,而是一種「外化思考」的哲學。

Luhmann 的真正貢獻不在於索引卡片或編號系統這些技術細節,而在於他背後的思路:

思考需要外部結構。
我們不是在腦中完成思考,然後寫下來。
我們是透過書寫,才完成思考

在數位時代,我們有 Obsidian、Roam Research、Logseq 等工具,可以更輕鬆地實踐類似的想法。但核心原則不變:

  • 用自己的語言重寫
  • 建立連結而非分類
  • 讓系統與你對話
  • 持續演化,永不完結

這就是 Luhmann 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


如果你對現代 Zettelkasten 詮釋感興趣,包括 Sönke Ahrens 的三分法(fleeting/literature/permanent notes)、數位工具的應用、以及與其他知識管理系統的比較,我會在後續文章中深入探討。

若你的網站上也有關於原始版 Zettelkasten 的理解與實踐相關文章,歡迎 留言給 Ernest 彼此交換連結。或一起在 Threads | Twitter/X 討論。


  1. Luhmann, Niklas (1981). “Kommunikation mit Zettelkästen. Ein Erfahrungsbericht.” In: Öffentliche Meinung und sozialer Wandel / Public Opinion and Social Change, edited by Horst Baier et al. Opl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 英文翻譯:“Communicating with Slip Boxes” 可在 zettelkasten.de 閱讀。 ↩︎ ↩︎ ↩︎ ↩︎ ↩︎ ↩︎

  2. Schmidt, Johannes (2016). “Niklas Luhmann’s Card Index: Thinking Tool, Communication Partner, Publication Machine.” In: Forgetting Machines. Knowledge Management 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pp. 289-311. Leiden: Brill. ↩︎ ↩︎

  3. Chapter 12 - Niklas Luhmann’s Card Index: Thinking Tool, Communication Partner, Publication Machine by Johannes F. K. Schmidt ↩︎

  4. 關於 Luhmann 的兩個卡片盒系統和工作流程,參見多個來源的整理,包括 Sönke Ahrens 的描述(雖然加入了自己的詮釋)。詳見 “Luhmann’s two slip boxes” 討論於 各種 Zettelkasten 社群文章 ↩︎ ↩︎

  5. 關於 Folgezettel 編號系統的詳細說明,參見 “Mastering Luhmann’s Zettelkasten: The Art of Note Branching” 以及 zettelkasten.de 的多篇解析文章。 ↩︎ ↩︎ ↩︎

  6. Schmidt, Johannes 的研究發現,詳見 “The Money Is in the Hubs: Johannes Schmidt on Luhmann’s 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de ↩︎ ↩︎

  7. “From Fleeting Notes to Project Notes – Concepts of Sönke Ahrens Explained,” zettelkasten.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