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önke Ahrens 的 How to Take Smart Notes:將 Zettelkasten 系統化的現代詮釋

Post Title Image (Ernest Chiang 手繪,你可能也會想延伸閱讀他整理的 Ernest PKM。)


1️⃣ 前言:讓 Zettelkasten 可學習、可複製

2017 年,德國學者 Sönke Ahrens 出版了一本改變知識管理領域的書: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中譯:《卡片盒筆記法》)。1

這本書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將 Niklas Luhmann 的 Zettelkasten 方法 系統化、步驟化、可操作化

在 Ahrens 之前,Zettelkasten 更像是一個「傳說」——我們知道 Luhmann 用這個方法寫了 70 本書,但不太清楚普通人該如何複製這個系統。Luhmann 自己的 1981 年論文《與卡片盒溝通》更像是哲學反思,而非操作手冊。(我自己是比較喜歡反思,但滿多朋友在詢問方法,所以還是整理了本篇筆記。)

「寫作不是在思考之後發生的事。
寫作就是思考的媒介。」

— Sönke Ahrens,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2017)

Ahrens 嘗試了:

  • 將 Luhmann 的實踐抽象化為可複製的步驟
  • 添加了現代學習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支持
  • 提出了三種筆記類型的明確分類
  • 給出了數位時代的實踐建議

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許多人將 Ahrens 的詮釋誤認為是 Luhmann 的原始方法

這篇文章要探討的,是 Ahrens 的貢獻、創新,以及 Ahrens 與 Luhmann 原始方法 的差異。


📖
延伸閱讀

《Niklas Luhmann 的原始 Zettelkasten:
兩個卡片盒、固定編號、溝通夥伴》


2️⃣ Sönke Ahrens 的核心詮釋:三種筆記類型

Ahrens 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將筆記分成三種明確的類型。這個框架讓 Zettelkasten 方法變得可學習。2

%%{init: {'theme':'default'}}%%
graph TB
    %% Input and Sources
    Reading[閱讀/觀察/對話]:::source

    %% Note Types - Instances in Blue/Orange
    Fleeting[Fleeting Notes 閃念筆記 • 快速捕捉 • 暫時性 • 幾天內處理]:::fleeting
    Literature[Literature Notes 文獻筆記 • 極度精簡 • 附書目資訊 • 自己的語言]:::literature
    Permanent[Permanent Notes 永久筆記 • 完全自足 • 永久保存 • 可連結]:::permanent
    Project[Project Notes 專案筆記 • 專案特定 • 暫時性 • 獨立管理]:::project

    %% Main Knowledge Base
    Zettelkasten[Zettelkasten 主要卡片盒]:::mainbox

    %% Outputs
    Writing[寫作輸出 文章/論文/書籍]:::output

    %% Connections
    Reading -->|隨手記錄| Fleeting
    Reading -->|閱讀摘要| Literature

    Fleeting -->|每日處理 轉化| Permanent
    Literature -->|深度思考 重寫| Permanent

    Permanent -->|儲存| 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 -->|連結演化| 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 -->|收集相關卡片| Project
    Project -->|組織成文| Writing

    %% Styling
    classDef source fill:#E8E8E8,stroke:#999,stroke-width:2px,color:#000
    classDef fleeting fill:#FFE6CC,stroke:#FF9900,stroke-width:2px,color:#000
    classDef literature fill:#CCE5FF,stroke:#0066CC,stroke-width:2px,color:#000
    classDef permanent fill:#0080FF,stroke:#0060CC,stroke-width:3px,color:#FFF
    classDef project fill:#D9EAD3,stroke:#6AA84F,stroke-width:2px,color:#000
    classDef mainbox fill:#FF8000,stroke:#CC6600,stroke-width:3px,color:#000
    classDef output fill:#F4CCCC,stroke:#CC0000,stroke-width:2px,color:#000

2.1 Fleeting Notes(閃念筆記)

  • 定義
    • 快速捕捉的暫時性筆記,記錄任何輸入或想法。
  • 特徵
    • 非常短暫:設計上就是要丟棄的
    • 隨意、不正式:不需要完整句子或結構
    • 提醒作用:只要能讓你回想起當時的想法即可
    • 必須在幾天內處理:否則會失去意義
  • Ahrens 特別強調「用筆閱讀」的習慣。他認為,如果你閱讀時不拿筆記錄 fleeting notes,就不算真正在用他的方法 (Ahrens, 146)。2
  • 與 Luhmann 的關係:
    • 沒有關係
    • 這是 Ahrens 獨立強調的類別。Luhmann 應該也會記錄臨時想法,但他留下來的卡片中,沒有將其系統化為一個獨立的筆記類型。2
Ernest PKM 工作流程:
  • 我使用 多重工具 來捕捉 Fleeting Notes:
    • iPhone Notes.app
      • 最快速的捕捉工具。
      • 走路、開會、突然靈感時。
      • 使用 iCloud 同步到所有 Apple 裝置。
      • 有一個置頂的筆記。名稱為「Thoughts Stream」的筆記。
    • 紙筆
      • 某些深度思考時刻。
      • 會議、咖啡廳、飛機上。
      • reMarkable Paper Pro 或 Field Notes 或 iPad + Apple Pencil (目前 2025 年使用的頻率順序是這樣)。
      • 拍照進手機相簿。
    • Todoist / ClickUp
      • 如果是直接可以有行動方案的想法,會放入對應領域的待辦事項。
      • 私人事務,預設放入 Todoist。
      • 公司事務,預設放入 ClickUp。
  • 處理頻率
    • 每天早晨的「Morning Routine」時間(盡量)做處理。
    • 處理的意思是,執行、歸檔、或是放著。
  • 保留期限
    • 構想上應該要定期刪除,但實務上我大多是都先放著。

2.2 Literature Notes(文獻筆記)

  • 定義
    • 閱讀時針對來源內容做的筆記,包含書目資訊和簡短摘要。
  • 特徵
    • 極度精簡,不是逐字摘錄,而是極度濃縮的要點
    • 用自己的語言,重寫,不是複製貼上
    • 附帶書目資訊,作者、書名、頁碼等
    • 儲存在書目系統中,與主要卡片盒分開
  • 如何建立 1
    • 閱讀時,在文獻筆記中寫下:
      • 第 x 頁有這個概念
      • 第 y 頁有那個論述
    • 保持極度精簡和高度選擇性
    • 只記錄你認為未來可能用到的內容
    • 用自己的語言,而非原文引用
  • 與 Luhmann 的關係:
    • 有關係
    • 這對應 Luhmann 的書目卡片盒(Bibliographic Slip-Box)。但 Ahrens 將其系統化,並明確指出這是一個獨立的步驟。
Ernest PKM 工作流程:
  • 關於 Literature Notes 我的做法是在劃線 highlight 時,就紀錄想法在 notes 裡頭。
    • 這樣不論是在哪種裝置或 app,都可以透過 Readwise 收納進到 Heptabase Highlights 裡頭。
  • 來源整合:
    • Kindle highlights and notes → 自動匯入 Readwise
    • Safari Books highlights and notes → 自動匯入 Readwise
    • Kobo highlights and notes → 自動匯入 Readwise
    • Readwise Reader 標記 → 原生在 Readwise
    • 紙本、紙本筆記、reMarkable Paper Pro → 手動輸入到 Heptabase(較少發生)
  • 摘要原則:
    • 不是複製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話重新描述
    • 畫線 highlight 時,盡量都要加上當時的想法在 note 裡頭,或是練習換句話說、或是加入自己的情境場景
    • 只記錄「可能會用到」的核心概念(你不會想用 Kindle 裡頭的注音輸入法打太多字的… 儘管我這位 I 人,平常講話的時候話很少,但是打字的時候字很多 XDD)
    • 保留書目資訊和頁碼,方便回溯
  • 標籤系統:
    • 越來越沒有在維護標籤 (tag),只有特定關注的主題會維護標籤。
    • 方便後續在 Heptabase 中批次處理相關主題。
  • Literature Notes 不是「收藏」,而是「篩選、過濾」

2.3 Permanent Notes(永久筆記)

  • 定義:
    • 經過深思熟慮,用自己語言表述的完整想法,永久保存在主要卡片盒中。
  • 特徵:
    • 永不丟棄:設計上就是要永久保存
      • (通常也只會有時間新增新的筆記,很少有時間刪除筆記。)
      • (反而可以想成是,這則永久筆記是「自己已經整理好,給未來的自己,隨時可以拿去用」的狀態。我是這麼看待。)
    • 沒有上下文也能理解
    • 用自己的語言
    • 一張卡片只包含一個想法
    • 設計來與其他卡片連結
  • 如何建立:1
    • 每週(每月、或某個週期)瀏覽 fleeting notes 和 literature notes
    • 思考這些想法與你的研究、興趣、思考的關聯
    • 選擇值得保留的想法
    • 重新撰寫成獨立、完整、清晰的卡片
    • 決定卡片在系統中的位置,建立連結
    • 丟棄 fleeting notes 和 literature notes(或移到已歸檔 Archived,如果你也使用 PARA 的話)
  • 與 Luhmann 的關係:
    • 有關係
    • 這對應 Luhmann 的主要卡片盒(Main Slip-Box)。這是兩者最接近的部分。
Ernest PKM 工作流程:
  • 我的 Permanent Notes 目前主要是儲存在 Heptabase
    • 如果是需要與團隊、朋友共用的,會使用白板分享功能。
    • 工作上的 Permanent Notes 我有一部分會寫在週報裡面。
      • (但這違反一張卡片只包含一個想法的原則,可是我找不到其他更合適的地方,我想要有一個我(以及同事)都會路過看到的地方。)
  • ReadwiseHeptabase 的流程:
    • Readwise 隨時會自動同步到 Heptabase 的「Highlights」分頁
    • 我在 Heptabase 的 Highlights 分頁瀏覽這些匯入的 highlights
    • 對於還沒有 Notes 的 highlights 做編輯
    • 放到某個白板 Whiteboard,有的時候會重新建立卡片
  • 連結策略:
    • 在 Heptabase 白板上視覺化地排列卡片
    • 將相關卡片放在同一個白板上
    • 使用箭頭和標籤建立關係
    • 定期重新組織白板結構
  • 品質控制:
    • 一張卡片只包含一個想法
    • 內容要是未來的自己能理解(不依賴記憶)
    • 可以獨立閱讀(作者說不需要上下文)(但因為我是放在白板中了,所以我回看複習時,是會有上下文的)

3️⃣ Ahrens 添加了什麼?

除了系統化 Luhmann 的方法,Ahrens 也添加了一些新元素。

3.1 Project Notes(專案筆記)

  • 定義:
    • 與特定外部專案相關的筆記,如論文大綱、演講要點、專案待辦事項。
  • 特徵:
    • 只對單一專案有意義
    • 暫時性,專案結束後可以丟棄或歸檔
    • 不進入主要卡片盒,與 permanent notes 分開
  • 為什麼重要:
    • 這解決了一個實務問題,很多人會把「寫論文的草稿」和「永久的知識筆記」混在一起。Ahrens 明確區分這兩者。
  • 與 Luhmann 的關係:
    • 沒有關係
    • 這是 Ahrens 自己添加的新類別。2 Luhmann 可能也有類似的東西,但沒有明確區分。

3.2 強調「用筆閱讀」的習慣

  • Ahrens 非常強調閱讀時必須用筆記錄(fleeting notes)。
  • 他的論點是:
    • 大腦不擅長記憶,擅長思考
    • 閱讀時不寫下想法,就會忘記
    • 這個習慣強迫你「主動閱讀」
  • 這個強調是 Ahrens 的特色,Luhmann 沒有特別強調這一點(雖然 Luhmann 那個年代應該只能用筆?!)

3.3 數位工具的建議

  • Ahrens 寫作的時代(2017),數位筆記工具已經成熟。他提出了一些工具建議:
    • 書目管理,使用 Zotero 作為「數位書目卡片盒」
    • 主要卡片盒,可以用任何支援雙向連結的工具(2017 那個年代很少吧?!印象中是到了 2022 年之後的筆記軟體才比較多開始支援 Backlinks,在那之前多半要手動處理。)
    • 關鍵是,工具要能支援 Zettelkasten 的核心原則(連結、搜尋、擴展)
  • 這顯然是 Luhmann 時代沒有的。

4️⃣ 與 Luhmann 原始方法的比較

面向Luhmann 原始方法Ahrens 的詮釋
筆記分類兩個卡片盒(書目 + 主要)三種筆記(fleeting + literature + permanent)+ project notes
Fleeting Notes❌ 沒有明確系統化1️⃣ 獨立的第一步,強調必須用筆記錄
Literature Notes1️⃣ 書目卡片盒2️⃣ 系統化為獨立步驟,強調精簡和重寫
Permanent Notes2️⃣ 主要卡片盒3️⃣ 相同概念,但更明確的建立流程
工作流程閱讀 → 書目卡片 → 思考 → 永久卡片閱讀 + fleeting notes → literature notes → permanent notes
編號系統Folgezettel(1, 1a, 1a1)可選,不強制(數位工具可用連結取代)
連結策略交叉引用、樞紐筆記、結構筆記相同,但更強調雙向連結
哲學深度系統理論、溝通夥伴、秩序與混亂學習科學、認知心理學、寫作流程
目標讀者學術研究者(自己)學生、學者、非虛構寫作者

5️⃣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Ahrens 的著作

相關解析

  • “From Fleeting Notes to Project Notes – Concepts of Sönke Ahrens Explained,” zettelkasten.de

延伸閱讀


後記

Sönke Ahrens 的貢獻也許是讓 Zettelkasten 從「學術傳說」變成「可學習的方法」。如果不是他的這本書,我可能沒有機會認識到 Niklas Luhmann 的 Zettelkasten。

值得一提的是,不需要要求自己「完美地執行 Ahrens 的步驟」,我還是要重申 Ernest PKM 聊到的「舒服」的重要性,要覺得舒服,自己建構的這個知識系統才有機會持續下去:

  • 持續思考
  • 建立連結
  • 產生洞見
  • 完成作品

如果 Ahrens 的三分法對你有幫助,就用用看,調整成自己覺得舒服的樣子。

如果 Luhmann 的哲學深度更啟發你,就用用看。如果你想混合兩者,創造自己的版本,那也不錯。

核心永遠是:用書寫來思考,讓自己設計的知識系統與自己對話。

這才是 Luhmann 和 Ahrens 共同想告訴我們的(吧)。


若你的網站上也有關於 Ahrens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的理解與實踐相關文章,歡迎 留言給 Ernest 彼此交換連結。或一起在 Threads | Twitter/X 討論。


  1. Ahrens, Sönke (2017).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 ↩︎ ↩︎

  2. “From Fleeting Notes to Project Notes – Concepts of Sönke Ahrens Explained,” zettelkasten.de ↩︎ ↩︎ ↩︎ ↩︎